城市烟火升腾背后,流动摊位怎么治如何管?
连日来,地摊经济频繁引发关注:淄博烧烤霸屏热搜榜、深圳将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义乌夜宵档夫妻高收入引质疑……
地摊经济值得鼓励吗?在深圳之前,北京、上海、兰州等地已针对“摆摊”管理出台新规,以拓展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就业。多地为地摊松绑外,不少地方还主动为地摊经济赋能。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难题也愈发凸显,比如,近日,淄博因旅游人数激增和中高考临近,其扰民投诉正在增多。
连日来,记者走访珠三角多座城市发现,传统的“路边摊”已经衍生出了车尾箱集市、网红夜市等新形态,还成为打通线上线下流量的新媒介;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同质化程度高等诸多问题,对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亦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发展之外如何管好地摊,亟待各方共同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 徐勉 杨琼 李欣
A面
游客自线上来
网红集市带旺人气
夜幕降临,广州天河区科韵路地铁站C出口外,网红夜市灯火通明。晚上8点,当地互联网企业下班高峰到来,许多年轻人走出地铁站后,会选择在此小坐片刻,听一曲歌手弹唱,再点一杯饮品。
“晚上6点开始热闹,我们一般要忙到凌晨2点。”奶茶摊的摊主小思一边忙活,一边还在直播自己的摆摊生活。她平日从事演艺工作,只要有空就会来此参加集市,和“车队”一起活动。
“车队”,即流动集市车队。作为此类网红夜市的主要经营组织,“车队”里通常是兴趣相投、热爱社交的年轻人,他们通过运营抖音、小红书等账号吸引粉丝,再通过集市摊位让线上流量导入线下。
“不是我们找到商场,是商场请我们过来的。”提起入驻该地的原因,车队负责人说。
记者发现,科韵路地铁站C出口与商场间有近百米的距离。白天,人流往往匆匆经过,“过道效应”明显。到了晚上,人流出站后会因夜市停留,他们进商场消费的可能因此增加。
现场一名市民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日工作繁忙,下班后本无消费习惯,但看到此地有集市,就决定稍微逛逛吃点东西再回家。
在老广口中,摆地摊客常被称为“走鬼”。如今,已成为城市白领,又到街上做“走鬼”,原因为何?不少在网红夜市摆地摊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份副业、一种营生,更是一种潮流。
摊主小李今年25岁。白天,小李是科韵路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人员,下班后,他带着几个年轻好友,在地铁口集市经营起了“套圈”生意。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摊位每天只需向物业方缴纳100元管理费,而后所有收成都是营收,节假日一晚上收入可达上千元。
不同于网红夜市,一些传统夜市虽然没有新夜市那么精致、潮流,但在管理上更加规范,价格上往往更加亲民,因此颇受当地人喜欢。
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条300多米的盐田街。每天下午4点前,这是一条人车通行的街道;下午4点到凌晨,180多家小吃、日用品摊位会这里聚集摆摊。这里是深圳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合法夜市老街——盐田社区夜市文化街(下称“盐田夜市”)。
细细观察还会发现,盐田夜市的摊位都有详实清晰的编号,每家摊位的地面都铺有防尘布。晚上11点半左右,就有摊主准备收摊。他们会主动打扫干净摊位的地面,再把防尘布卷起来收好。
老家在安徽的“95后”孙华在盐田夜市长大。他自小跟随家人来到深圳,18年来一直租住在夜市旁的城中村里。小时候坐在摊位边,看着家人忙前忙后,“现在我长大了,也开始帮家里的忙”。
在佛山灯湖西街夜市,摊档、集市、音乐等多元素汇聚,抬头可见流光溢彩的灯光秀,身旁还有河流和晚风。家住附近的市民孙倩告诉记者,如今晚饭后和家人来夜市是每晚的“固定节目”,“出来散散步、吹吹风,还能买些小吃解馋,真的很惬意”。
来自山东的游客黄一帆告诉记者,“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相关帖子,就想着和朋友一起来看看,没想到氛围这么好”。
记者发现,除了吸引景区、交通枢纽、传统商区的过道流量之外,不少网红夜市靠的还是线上流量。在小红书平台,广州夜市的话题有超过3万条帖子。不少游客都会现在线上查好攻略,还有人列举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夜市”,逐一打卡。
“夜经济已成为千灯湖的重要符号。”佛山南海桂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曹莉敏说,2022年桂城提出打造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同年8月,千灯湖获批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灯湖西街客流同比增长约400%,接待市民约10万人次。以夜经济为切入口,人流的集聚,也有效带动商圈整体消费的提升。
B面
扰民问题再现
如何可持续引讨论
近年来,各地针对地摊夜市的投诉常有出现。
2022年,佛山禅城区曾有市民反映,每到深夜,东平路情侣公园周边就出现游商聚集摆卖现象,人员拥堵吵闹、烧烤档油烟扰民、食客随地丢吐……对此,当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展了整治——在每晚9点至次日凌晨3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段对东平路及河堤夜间乱摆卖、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等市容环境秩序问题进行教育纠正、驻点管控及巡查处罚。
今年以来,此类问题依然不绝。广州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街坊近日反映,当地大量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自发形成了一条“美食街”,有时甚至会占用停车位,导致当地居民一到节假日晚上进出村子都会堵车。“原本是双车道,一到晚上连电动车都难进。”当地街坊说。对此,当地村治保会主任坦言,流动摊贩问题已有多时,目前村子已将该问题反映至南村镇政府,按照镇政府要求,目前村委正在寻找合适的区域,计划将这些摊贩进行集中管理。
地摊经济的发展,也面临如何可持续的讨论。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出摊和生活,深圳宝安区盐田夜市的摊主大多租住在夜市附近的城中村,其经营和城中村管理息息相关;在广州番禺的贝岗村,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等摆摊点基本是紧挨着、甚至是“镶嵌”在城中村里。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黄耿志指出,城中村不仅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房和低门槛的就业机会,也是流动摊贩经济集聚的地方。随着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逐步推进,“无疑会导致住在这里的摊贩失去经营空间”。
也非所有传统夜市都集聚于城中村附近。在广州体育西商圈和东山口等地,但在城市中心地带设立固定、规范的流动摊贩摊点,无疑会导致租金昂贵等问题。
事实上,盐田夜市的租金也在连年上涨。“10年前是500元一个月租金,后来是1000元,现在是1500元一个月。”多名摊主说。
当下,越来越多商场和景区开始尝试网红夜市,随着其地段越来越好,租金也水涨船高。有摊主坦言,希望能够出台相应的标准,包括摊位的卫生、安全、价格以及定位,“组织者应该考虑这些问题,如果所有人都做一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内卷也是消耗”。
趣浪市集筹办者陈子健告诉记者,早在去年便开始着手策划车尾箱集市相关的活动。但打造一个成功的网红夜市绝非易事。
在陈子健看来,地摊从广义上的走鬼档到如今的主题集市,经历了四个阶段:固定摊贩、流动摊贩、车尾箱集市、复合型品牌营销车尾箱市集,“如今的集市内容,别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认真装修好一个车尾箱花费颇巨”。
发展至如今,网红夜市和“走鬼”有何不同?“正规。”不少摊主反复强调这个答案。一名做炸串的摊主告诉记者,所有做餐饮的摊主需要办理三证,而所有摊位管理上又由车队负责。
但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多数车队都要求具备三证才可开门经营,可在实践中,由于车队摊主流动性较大,车队和摊主之间是类似于社团的弱关系,让卫生、消防、产品质量等保障往往沦为空谈。
在陈子健看来,今年车尾箱集市特别火热甚至有些“泛滥”,“好像一夜之间全广州的商场和景区都在做这个,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同质化是考验所有地摊参与者的问题。“算起来,如今在广州可能有成千类似的‘车队’。”一名集市组织者告诉记者,“车队”的套路大多类似,通过运营抖音、小红书等账号,让线上流量导入线下,线上获客、线下获利。
不少摊主在产品和策划上无法创新,就会选择通过博眼球来博取流量。比如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一家茶饮档口就请了几名帅哥做噱头,有人质疑是否过于低俗。
在陈子健看来,市集的定位和产品品位是自身亟待突破的瓶颈,“此前我们曾策划宠物的活动集市,抑或是咖啡节、甜品节、520等活动,考验着每一个集市运营者的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
策划/统筹:何雪峰 陈鸿
专家观点
繁荣夜经济考验基层治理智慧
“当下城市的流动摊贩,不少为外来流动人口。”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黄耿志多年来长期研究流动摊贩,他说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广东城市,展现出广东作为经济强省的强大吸引力,这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
在黄耿志看来,流动摊贩的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在经济层面,流动摊贩因其售卖较为廉价的商品,有助于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在社会层面,流动摊贩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低门槛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部分难以在正规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群体的就业问题。
“对于城市空间而言,流动摊贩营造了城市生活的烟火气,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增加了城市的温度和多样性。”黄耿志认为,流动摊贩不应简单被视为落后、过时的经济活动,如果加以规范、策划和打造,也可以成为城市消费空间的亮点。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华松也曾表示,“一个城市,既要有高大上的购物中心、高档商场,也要有平民化的集市、摊点。参差多态、互为补充,更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更能体现城市特色。”
但地摊经济想要长“红”,必须管好流动摊位。流动摊位治理也并非新鲜事。2015年,《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已明确要求将流动小摊贩纳入规范管理。
近年来,广东多座城市对于“路边摊”“夜市”等经营场所的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规范。2008年,广州市率先在部分区域实施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试点,合理引导设置疏导区;东莞市于2018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各类违法摆摊行为进行明确规定;2020年,《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临时占道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今年5月,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获表决通过,更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年9月1日起实施,将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地摊经济的另一种形态——网红夜市的不断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重视。
在今年5月17日举办的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50家“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名单,其中不乏广州市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深圳东部华侨城三洲田车尾箱夜市项目等颇具夜市色彩的新消费场景入选。可以看出,除了“管住”外,有关部门也在挖掘此类新消费场景的特色。
此外,有地区还在尝试使用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地摊的数字化管理。今年4月底,“南海夜经济”掌上服务试点上线,市民只需通过“佛山南海通plus”微信小程序,进入“南海夜经济”模块,即可一键获悉更多摊位信息、线上申请成为摊主,同时还可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区域内的各类摊位信息、经营内容以及当天营业状态。
囿于城市整体的管理政策与治理目标,经营好地摊经济,发展夜经济,还需基层城管、居民与摊贩间形成和谐共赢的关系,各方之间取得相互理解与支持。为此,需要城市管理者倾注更多智慧去实现。